(長沙縣北山鎮常應根養豬場,生豬排放的糞水進入沼氣池,經過四級沉澱池到人工濕地,糞水經過處理當鋪後,用作菜地、林地的肥料。)
  (長沙縣鑫廣安路口生豬規模場,將病死西裝豬和胞衣投入化屍池,通過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設備處理後可製成肉骨粉。)
  紅網長沙11月19日訊(記者 廖潔 通訊員 武深樹)初冬的長沙縣北山鎮,遠處青山起伏,大建築設計片收割過的稻田中,一條水泥路通向一座綠樹環繞,黛瓦白牆的建築,清澈的小溪在屋後緩緩流過,站在牆外,鄉野中自然清新的味道讓人倍覺舒暢。
  非本地人恐怕很難猜到,這竟是一個養豬場,以法人代表常系統傢俱應根的名字命名。
  儘管圍牆內正宿霧養著八百頭豬,但規模化養豬所頭疼的豬糞尿排放問題,在這裡幾乎找不到痕跡。
  那它們去了哪裡?
  在常應根豬場,豬舍排糞溝全部為暗溝,豬糞從地下走、雨水從地面流,不僅減少了異味,也減少70-80%的污水排放。
  再通過在總排污口設置乾濕分離機,乾糞打包,賣給種植戶作肥料;糞水則進入沼氣池,經過四級沉澱池到人工濕地,糞水經過處理後,用作菜地、林地的肥料。
  常應根豬場在循環農業上的實踐,是湖南近年來積極探索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的一個縮影,併在11月18日-19日召開的全省畜牧業環保工作現場會上被樹為典型。
  給與會者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長沙縣鑫廣安路口生豬規模場的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設備:將病死豬和胞衣投入化屍池,通過設備進行分切、攪拌和發酵,48小時後,即能變成無毒害無異味的肉骨粉,成為優質生物肥原料,還能有效防控疫病。
  “近年來,大多數規模養殖場因地制宜採取污染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了降污減排能力。”湖南省副省長張碩輔表示,不過,由於湖南畜禽養殖基數大,粗放型的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畜禽養殖污染物排放日益嚴重。
  尤其是,作為全國生豬外銷“第一省”,湘江流域歷來是湖南生豬主產帶,“這些糞尿如果處理不好,環境將難以承載,將對水體、土壤、空氣造成污染,甚至成為畜禽之間、人畜之間疫病傳播的載體,影響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身體健康。”湖南省農業廳廳長劉宗林說。
  兩個月前,湖南省政府明確把湘江保護與治理作為省政府工作的“一號重點工程”,決定實施三個“三年行動計劃”進行全面整治。
  其中,第一個“三年行動計劃”中的主要任務就是“堵住大型畜禽養殖企業的污水排放,逐步搬遷和關閉沿江1000米以內的大型畜禽養殖場,禁止畜禽糞便直排到湘江流域。”
  根據這一行動計劃,全省有9市67個縣市區(長沙、湘潭、株洲、衡陽4市的全部以及郴州、永州、婁底、邵陽、岳陽5市的部分地區)列入此次湘江流域畜禽養殖污染整治範圍。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大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力度,減少養殖污染排放;必須大力推廣沼氣配套、有機肥加工、種養結合等養殖污染防治模式,實現污染物的減量化排放、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促進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張碩輔說。
  全省畜牧業環保工作現場會為這些任務定下了具體的時間表:力爭到2016年底,湘江幹流及一級支流距岸1公里範圍內規模養殖場全部退出;到2020年,全省畜禽規模養殖場基本實現達標排放,全省病死動物及其動物產品基本實現無害化處理。
  會議認為,要實現這些目標,需要從五個方面入手。
  首先,必須嚴格養殖規劃佈局。會議要求,要依法劃定禁養區、限養區,並向社會公佈。要嚴格落實養殖區域規定,禁養區內不得新建畜禽養殖場(小區);在禁養區附近新建的,其場界與禁養區邊界不得小於500米;禁養區內已經建成的,要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限期關閉或搬遷。限養區內嚴格控制養殖規模,原則上不再新建和擴建畜禽規模養殖場,已有的畜禽養殖場要限期治理直至排放達標。
  同時,要加強養殖環境監管,推廣生態養殖模式,嚴格處置病死畜禽,落實“一號重點工程”。
  在落實“一號重點工程“方面,會議特別強調,湘江流域禁養區內規模養殖場,必鬚根據時間進度安排確保在2016年底前全部退出,“要明確工作責任,對禁養區規模養殖場實行銷號管理,明確責任人、工作進度和質量要求,一戶一戶抓落實,確保完成整治任務。禁養區內沒有按規定關停或搬遷的規模養殖場,停止安排所有財政支持項目。要組織技術力量,對禁養區內關閉搬遷進行異地新建的規模養殖場,上門技術支持,幫助完成污染防治設施建設,確保排放達標、環境提質。”  (原標題:湘江流域禁養區內規模養殖場2016年底前將全部退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pf62pftbq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